新音响New Audiophile 2025-10-26 12:48
初秋的上海,夜晚依旧酷暑难当。当我们乘坐的出租车缓缓驶入上海汤臣高尔夫别墅园区时,窗外的绿意裹挟着些许“凉意”,随车轮滚动不断延伸。不同于市区主干道的车水马龙,这里的道路安静得能听见风吹过树梢的沙沙声,偶尔有几只飞鸟掠过草坪,落在修剪整齐的灌木丛上,那份静谧与闲适,恰似为接下来的发烧家访提前铺垫了氛围。
按响魏先生家的门铃时,他早已站在门口等候。一身简约的休闲装,戴着细框眼镜,笑容温和——这与我想象中成功企业家的刻板印象截然不同,也比预期中的发烧友年轻不少。“一路辛苦,快请进。”魏先生一边热情招呼,一边引着我往客厅的茶室走去。潮汕人的工夫茶自然要体验一番,不然怎好直接前往顶楼的发烧房?

魏先生说话声音温和、条理清晰,言谈间既有潮汕人特有的务实,又透着对音响的几分执着。他说自己的发烧空间在别墅顶楼,面积不算大,器材也都是从汕头搬来的“老伙计”,并非外界想象中动辄数百万的顶配系统。这份坦诚让我对此次家访多了几分期待——在如今追求“军备竞赛”的发烧圈里,能坚守实用至上的玩家,往往藏着更纯粹的听音态度。简单交流后得知,魏先生从事艺术设计工作,女儿自小学习钢琴,大学攻读绘画专业,家中布置颇具艺术性:宽敞的客厅里,不仅放着钢琴,还陈列着女儿的画作。
低调的名牌音响系统
大约品过三盏茶后,我们走向通往顶楼听音室的楼梯。楼梯铺着深色实木地板,踩上去没有明显声响。魏先生解释:“虽说客厅有几十平方米,即便在客厅玩音响,也是很多发烧友梦寐以求的环境,但怕影响家人休息,特意把发烧空间选在顶楼,还简单做了些隔音。虽不算专业,至少能减少些干扰。”

推开顶楼的门,眼前的空间比我预想中更具生活气息——约25平方米的房间里,一侧摆放着FOCAL Scala Utopia Evo音箱,中间是浅灰色布艺沙发,沙发后方立着一张宽大的实木办公桌,桌上放着电脑与文件,后墙角还靠了个书架。“这空间原本是书房,后来觉得在这里听音更安静,就慢慢改成了发烧空间。”魏先生指着房间格局介绍,“你看,这房间接近正方形,长宽比例不算理想,听音位置也有点尴尬——坐在沙发上离音箱太近,大概不到2米;坐在办公桌后又太远,差不多有4米,之前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平衡点。”

别墅顶层听音室的天花板
房间天花板呈教堂穹顶式的中间渐窄逐高设计,未做复杂声学处理,但魏先生装了一盏大吊灯,用以打散天花板聚集的声波;四周墙面是简约的白色乳胶漆,地面则铺着实木地板。这样的“非标准”发烧空间,在许多发烧友眼中或许“先天不足”,魏先生却不甚在意:“我玩音响不是为了追求标准声学空间,只要声音能让自己满意,环境稍微将就些也没关系。况且家里情况摆在这儿,没法大刀阔斧改造,只能在现有条件下想办法优化。”

音响系统已预先预热,Naim NSS 333串流播放器的显示屏亮起柔和蓝光,与麦景图C2700前级的湖水蓝表头相得益彰,整个系统瞬间有了生命力。我凑近器材架仔细打量,这套系统的搭配果然如魏先生所说,透着实用主义——没有华丽的限量版器材,也没有复杂的周边设备,但每一件器材都显得恰到好处。
电源与避震至上
串流播放器用的是Naim NSS 333,还搭配了NPX 300电源,主要为提升供电稳定性。魏先生指着器材架上的设备介绍:“CD机是马兰士CD 16D,用了很多年,一直舍不得换,现在只当转盘用,通过同轴输出给NSS 333解码。前级是麦景图C2700,看重的就是它温润的音色,很对我的口味。”后级则用两台Naim NAP 350推中高音,以保留Naim特有的温润中高频,避免FOCAL Scala Utopia Evo的中高频过分刺激;同时用两台MBL Corona C15单声道后级推低音——这款后级采用D类设计,拥有强大的电流与控制力,能为Scala Utopia Evo的11英寸低音单元提供绝佳瞬态响应。

Naim NSS 333串流播放器,还搭配了NPX 300电源
我注意到,器材架上还摆着几只美国原点EBD-3地盒,NSS 333下方垫着一块Increcable美国原点iBOARD GDC-1避震板,旁边还接了一个GMM接地匣。“这些都是后来慢慢添置的。”魏先生笑着说,“一开始觉得周边设备没用,后来在上海音响展上听了骏博黎先生的调声演示,发现声音确实有不小的变化,就慢慢凑齐了这些原点调声配件。线材也都是美国原点的旗舰系列,从电源线到信号线再到喇叭线,一套下来虽不便宜,但效果确实值。”

魏先生特意为我们播放了几首熟悉的曲子,让我们感受系统调声前的“声音底子”。播放张国荣的《风继续吹》时,人声响起的瞬间,NSS 333解码与麦景图前级特有的温润音色清晰可辨,张国荣的嗓音细腻且富有磁性,FOCAL Scala Utopia Evo的中高频通透却不单薄。但仔细聆听便会发现,声底仍有少许杂噪,人声与伴奏的分离度不够清晰,背景乐器声有些“贴”在人声上,缺乏层次感;播放马友友的巴赫无伴奏大提琴时,旋律悠扬动人,穆特的小提琴则充满张力,邓丽君、蔡琴等熟悉的音色也还原得十分漂亮。

初听之下,重播的这些经典音乐音色优美、细节也算丰富,但总觉得少了些通透感,声音背景本可以更干净——马友友演奏的大提琴虽有饱满的琴腔共鸣,低频却略显浑浊,尤其在低频量大的段落,隐约能感觉到声音拖泥带水;而蔡琴、邓丽君作品的高频延伸,以一般发烧系统的标准来看已十分出色,但魏先生的音箱是Utopia级,搭载了最顶级的铍高音,以我们的经验判断,其高音仍有提升空间,比如可以更温润些,泛音也能更具水分。

其实若不吹毛求疵,魏先生这套系统的声音表现已属优秀。在音源、功放、音箱三大件及线材均不更换的前提下,能进一步微调的只有摆位与电源处理。毕竟,相较于魏先生别墅顶层接近正方形的空间,“短板”显然在环境,因此音箱摆位仍有微调空间。魏先生自己也察觉到了这一点,此前曾调整过几次音箱摆位,效果却都不理想:中小音量下听音尚可,但播放动态较大的曲子时,总觉得声音有些紧绷、放不开,仿佛被什么束缚着。他推测,问题可能出在电源与避震上。
魏先生坦言,之前换过线材和地盒,声音虽有改善,却仍未达到预期。后来咨询了骏博的黎先生,对方认为可能是电源噪声干扰过大,影响了器材性能发挥,且音箱摆位需用专业仪器测量,不能仅靠听觉判断。这便是此次邀请骏博黎先生上门调声的原因。
惊人的电源噪声
终于,骏博的黎先生带着工具来了!他提着一个黑色工具箱,里面装着各式调声仪器——既有噪声测试仪,也有他自主研发的激光测距仪。黎先生熟练地打开工具箱,说明此次调声的核心任务:“今天主要做两件事,一是调整电源消噪器位置,降低电源噪声;二是用仪器测量并优化音箱摆位,找到最佳听音点。”

音响线路上由于多台机器一起工作,相互干扰,因此电源比市电还厉害,噪声近800mV
黎先生首先拿出噪声测试仪,连接到系统的电源插座上。测试仪显示屏很快跳出一串数字——接近800mV。“这是接在音响系统上的线路,一条线路同时给多台器材供电,难免相互干扰。不过魏先生的器材算简洁了,只有四台后级、一台前级、一台串流播放器、一台电源和一台CD机,机器不算多。而且魏先生住在别墅区,住户少,电源干扰本身比高层住户小,这个数值其实不算高,不少用户系统线路的噪声都超过1200mV。”黎先生补充道,“一般来说,发烧系统的电源噪声最好控制在50mV以下,800mV的噪声会严重影响器材的解析力与动态表现,这也是你们觉得大音量播放时声音发闷、放不开的原因。”

市电上474mV的噪声干扰
随后,黎先生将噪声测试仪接在非音响线路的市电墙插上,测试结果显示噪声接近500mV,确实比音响线路低。这不禁让人疑惑:难道发烧友家里的电源都这么不干净?那电源滤波器又有什么用?更何况魏先生已经用了两台美国马素Noise-Trap电源消噪器。

美国马素Noise-Trap电源消噪器调整位置后,音响线路噪声干扰降到45mV
黎先生给出了答案:问题出在电源消噪器的安装位置——它们本应分别接在音响总进线后的电源排插上,而非分支排插。调整完两台美国马素Noise-Trap电源消噪器的位置后,黎先生再次用测试仪测量,神奇的一幕出现了(这绝非玄学,而是有科学依据的):数值直接降到了200mV。“还不够。”黎先生摇摇头,又调整了消噪器的角度,让它们与墙面保持一定距离。再次测量时,数值瞬间降至45mV!音响线路上器材间的相互干扰几乎被消除,电源噪声从接近800mV降到了45mV!或许45mV的电源干扰对医疗设备、航空航天设备等精密仪器而言仍属超标,但对于同时给八台器材供电的音响线路来说,已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原点iBOARD GDC-1避震板+GMM接地匣。

魏先生使用的全套线材都是美国原点
黎先生笑着解释:“魏先生用的Increcable美国原点iBOARD GDC-1避震板和GMM接地匣,主要作用是减少播放器产生的机械干扰与静电干扰;而马素Noise-Trap电源消噪器,是直接过滤同一条线路中电源的杂波,以及多台器材同时工作时相互产生的干扰,二者作用不同。魏先生现在用的这两台美国马素Noise-Trap电源消噪器,之前因位置没放对,才没能发挥出效果。如今45mV的电源干扰已非常理想,基本不会对器材造成影响。接下来我们调整音箱摆位,这一步可能需要些时间,得反复测量才能找到最佳位置。”
毫米级的摆位调整
调整音箱摆位时,黎先生组装起自己研发的激光测距仪。他一边组装,一边解释:“传统音箱摆位全靠‘听’,但每个人的听觉敏感度不同,还容易受环境影响,很难做到精准。用仪器测量就不一样了,能精确到毫米级,还能分析声场分布与频率响应,确保音箱位置能让整个房间的声学效果达到最佳。”

首先,黎先生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了房间的长宽高,随后确定听音点位置——由于魏先生平时主要在沙发上听音,便将沙发位置设为主要听音点,办公桌后设为次要听音点。“音箱摆位有三个关键参数,一是音箱与墙面的距离,二是两个音箱之间的距离,三是音箱与听音点的夹角,也就是‘toe-in’角度。对于接近正方形的房间,音箱不能离后墙太近,否则低频驻波会很严重;也不能离侧墙太近,会影响声场宽度。而且两个音箱与听音点之间要形成等边三角形,这样声场才对称。”

整个音箱位置的微调持续了近两个小时,从最初10厘米以上的移动,逐渐精细到毫米级。每移动一次,黎先生都会用激光测距仪测量距离,再通过软件辅助试听,分别在沙发的“皇帝位”和办公桌后的“次皇帝位”观察声场分布变化。“现在再测一下频率响应。”黎先生拿出麦克风放在沙发位置,播放一段测试信号后,软件很快显示出频率响应曲线——低频部分在60Hz左右有明显峰值,高频部分在10kHz以上有轻微衰减。“低频峰值太高,说明驻波问题仍存在,得再调整一下音箱与后墙的距离。”

于是,众人又忙碌起来。直到最后一次测量,低频峰值明显降低,曲线也变得平缓许多。“这样就好多了。”黎先生满意地点点头。至于高频衰减问题,他分析可能是天花板未做扩散处理所致——即便大吊灯能打散部分声波,但吊顶中央的尖弧形结构如同一个扩散罩,仍会导致中低频重叠。因此,需要将音箱摆放在避开吊顶弧形正下方区域,并适当向后偏移,同时调整toe-in角度。
黎先生用激光测距仪测量了音箱正面与听音点的夹角,再一点点调整音箱朝向,直到他设计的镜面装置显示两个音箱的中心能精准聚焦在听音点上。“这个角度很关键,角度太大,声场会变窄;角度太小,细节会丢失。现在这个角度刚好,既能保证声场宽度,又能保留足够细节。坐在沙发‘皇帝位’和办公桌后‘次皇帝位’都能听到更多直达声,虽说牺牲了些许声场宽度,却换来了更深远的音场。况且魏先生这两只FOCAL Scala Utopia Evo原本的摆放距离就超过两米,声场宽度本就充足,调整toe-in后播放大编制交响乐,器乐分布与音场深度都能完美呈现。”

从10厘米级调整到厘米级,再到毫米级微调,整个摆位调整过程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期间黎先生反复测量、调整,魏先生也耐心配合,偶尔提出疑问,黎先生都一一细致解答。我在一旁看着,不禁感叹——发烧圈常说“摆位定乾坤”,以前总觉得有些夸张,如今亲眼见证毫米级调整就能让声场与频率响应发生显著变化,才明白这句话并非虚言。
调声后的声音蜕变
当黎先生宣布调整完毕时,魏先生迫不及待地按下播放键。还是之前听过的那些音乐,可当马友友大提琴的第一个音符响起时,我和魏先生都不约而同地愣住了——与调声前相比,声音的变化简直可用“脱胎换骨”来形容:调声前的低频浑浊感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清晰、饱满且富有弹性的低频。大提琴的低频共鸣不再是“一团糊”,每一个音符的起止都能清晰分辨,甚至能感受到琴弓在琴弦上滑动的细微质感;高频延伸变得顺畅许多,小提琴泛音如泉水般清澈,充满空气感。穆特小提琴的每一次运弓都带着恰到好处的张力与温润质感,高频部分此前隐约的“锐利感”彻底消失,铍高音的优势被完全释放——泛音如晨雾般细腻、富有水分,丝丝缕缕缠绕耳畔,却丝毫不会让人觉得刺激。

再听张国荣的《风继续吹》,变化同样令人惊喜。人声与伴奏的分离度仿佛被“重新梳理”过,张国荣嗓音中的磁性与细腻被进一步放大,每一句歌词的换气、咬字乃至声音中的情感都清晰可辨,背景乐器也乖乖退到合适位置,不再“贴”着人声,层次感瞬间被拉开。即便是乐器合奏段落,钢琴的颗粒感、贝斯的低频线条也能清晰区分,整个声场变得通透立体,仿佛歌手与乐队就站在眼前演奏。

邓丽君的曲目将系统“温润”的特质发挥到极致,她嗓音中的甜润与柔和被精准还原,没有多余染色,却多了几分“呼吸感”,仿佛能清晰感受到歌声中情绪的缓缓流淌。而播放大编制交响乐时,FOCAL Scala Utopia Evo的声场优势彻底显现——器乐分布精准有序,音场深度与宽度恰到好处,动态爆发时完全没有了之前的“紧绷感”,声音松弛且有力。低频瞬态响应尤为亮眼,大鼓敲击干净利落,没有拖泥带水的余韵,却能传递出足够的冲击力。

魏先生坐在沙发上,闭着眼睛听完一曲,忍不住感叹:“这才是我想要的声音!之前总觉得差一口气,现在终于通透了,细节也都出来了。”
总结
魏先生这套Hi-Fi系统的调声,印证了Hi-Fi领域“细节定成败”的逻辑,电源与摆位是核心关键。从800mV电源噪声降至45mV洁净供电,从“靠耳听摆位”到毫米级仪器精准测量,每处微调都为声音蜕变奠定基础。
马素电源消噪器的位置调整,解决了多器材线路干扰,从近800mV的噪声降到45mV,让Naim、麦景图等器材性能充分释放;黎先生借激光测距仪与频率响应测试微调音箱,既解决中低频重叠、高频衰减问题,也最大化FOCAL音箱的声场优势,让主次听音位均获均衡立体听感。

同时,美国原点的避震板、接地匣与线材,通过减少振动和静电干扰优化声音纯净度,与电源处理、摆位形成“协同效应”。最终,系统从“音色佳但细节缺”蜕变为“通透细腻、动态松弛”的理想状态,也印证Hi-Fi的魅力不止于昂贵器材,更在于对“极致声音”的执着,以及向“还原音乐本真”目标的不断靠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