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欣赏一套高级音响器材,必须懂得物理、电学与声学的基本原理,调校音响时才能理性分析,知道如何着手,追求精准自然的重播效果。听音乐也一样,如果对音乐的结构、风格、背景以及演奏者的技术水平,音乐诠释,作品风格的把握等没有基本的认识,就很难从演奏中分辨出良莠和精妙之处。
什么是好的音乐和好的演奏,对于演奏家和听众都是因人而异。我定义好的音乐与好的演奏,是以百听不厌为标准的。肖邦就是我百听不厌的作曲家,而在他所有钢琴作品中,我百听不厌的是他的前奏曲、夜曲和玛祖卡。我认为玛祖卡是肖邦音乐的灵魂,以不同的姿态闪烁于他所有的音乐中。肖邦的玛祖卡是独有的,也是最难演奏好的,是小曲子大音乐。
肖邦的“马祖卡舞曲”(Mazurka)其音乐语言融合了波兰三种民间舞蹈元素
肖邦的玛祖卡舞曲全集,我收藏并认真听过30来个不同版本,知名的版本多得数不过来。当然,从前我喜欢的有斯特凡·阿斯克纳瑟(Stefan Askenase)、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桑松·弗兰索瓦(Samson Francois)、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索弗罗尼茨基(Vladimir Sofronitzky)、加里克·奥尔森(Garrick Ohlsson)等。德国一位对音乐有极高鉴赏和研究的朋友,送我了一套波兰钢琴家理夏尔德·巴克斯特(Ryszard Bakst),估计是60-70年代,在波兰国家唱片公司Muza录制出版的一套极其稀有和珍贵的肖邦玛祖卡全集后,这个版本的演奏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至高无上,没有任何演奏可以比拟和替代了。我这么说,听起来非常偏激。但这就是我听了几十个版本比较后,给我印象最深的演奏版本。
巴克斯特的演奏弹出了很多演奏家根本无法触及的肖邦之魂,这个肖邦音乐之魂只在玛祖卡舞曲中。很有意思的是,巴克斯特出生于波兰,而在苏联师从苏联钢琴学派的杰出代表亚历山大·戈登怀瑟(Alexander Goldenweiser)和康斯坦丁·伊戈姆诺夫(Konstantin Igumnov)。他完全继承了戈登怀瑟那富有重量感的华美发音,演奏技术精湛无比,发音讲究至极。演奏出的曲子,织体解构呈现如3D超清图,充满诗意、情感抒发自然而细腻,没有丝毫特意的渲染。他非常强调作品的结构与音乐内涵之间的平衡,整体布局意识超强。他的技巧超群,不是体现在弹得响和快,而是演奏稳健和从容,具备极佳的控制力与音色变化能力。我不知道在玩timing韵味上,还有谁能与他比肩。就这么一位大师中的大师,知道他的人却少之又少。
波兰钢琴家理夏尔德·巴克斯特
所有,今天在分享他这套极其稀有的肖邦《玛祖卡舞曲》全集(4LP套装)黑胶唱片时,我们也一起再来聊聊肖邦玛祖卡的人文背景知识。
理夏尔德·巴克斯特(1926–1999)出生于波兰弗罗茨瓦夫一个犹太人家庭,是一位钢琴家与音乐教育家。活跃于20世纪中后期,以其诗意而严谨的演奏风格和在英国、俄罗斯等地以艺术高级和教学出色而闻名。他曾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师从苏联钢琴学派的重量级人物 亚历山大·戈登和 康斯坦丁·伊戈姆诺夫,也受到亨里克·泽尔曼(Zelman)和其他东欧钢琴家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定居英国,长期任教于曼彻斯特音乐学院(Royal Northern College of Music)和英国威尔士皇家音乐与戏剧学院(RWCMD),教出了很多优秀的钢琴家。20世纪80年代末才回到波兰,在华沙举办肖邦作品音乐会引起巨大反响。
理夏尔德·巴克斯特不是单一的肖邦专家,而是一位艺术造诣深厚,艺术修养全面的钢琴演奏家和音乐学者。他演奏的巴赫、莫扎特、贝多芬、斯科里亚宾等古典和浪漫时期的经典作品,在钢琴界的师生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
我们来了解一下肖邦笔下的玛祖卡是怎么来的,这种源自乡村的舞曲中隐藏了肖邦怎样的音乐密码?了解之后,再来听肖邦玛祖卡各种演奏版本,那时你就知道怎样的演奏才最肖邦,才越听越想听,永远听不腻。
肖邦创作马祖卡舞曲的灵感源自三个方面。首先是18世纪末兴起的艺术马祖卡创作传统,其代表人物包括玛丽亚·席曼诺夫斯卡(Maria Szymanowska)(1)。其次是传统社交歌曲与民间舞蹈的影响,然而最深远的灵感则来自波兰民间音乐。肖邦自幼年起,便在位于马佐夫舍地区的沙法尔尼亚度过夏季假期,倾听民间乐队的演奏与歌唱,从而深受其熏陶。尽管肖邦的许多作品中皆可见民间音乐的影子,但这种影响在马祖卡舞曲中尤为鲜明。
极其稀有的肖邦《玛祖卡舞曲》全集(4LP套装)黑胶唱片
尽管肖邦将其作品统称为“马祖卡舞曲”(Mazurka),实则其音乐语言融合了波兰三种民间舞蹈元素,即马祖尔舞(mazur)、库亚维亚克舞(kujawiak)与奥贝雷克舞(oberek)。这三种舞曲都是三拍子舞曲,常采用切分节奏(波兰民间音乐常见特征)、首音弱起、节奏单元的拆解与四至八小节的段落重复等特征,但亦各具个性。马祖尔舞节奏适中,律动流畅,节拍富于弹性且多有不规则重音;库亚维亚克舞则旋律悠扬带摇曳感,节奏缓慢,重音多落于弱拍,依风格又可分为乡村型(多用大调)与小镇型(多见于犹太乐队,常用小调);奥贝雷克舞节奏极快,旋律欢快跳跃,节拍强烈规整,舞姿旋转迅捷,常以骤然静止制造张力。演奏者要把玛祖卡演奏得味道十足,风格到位,必须深入了解这些背景知识,掌握好这些曲子的特点。
唱片背面介绍
大多数肖邦的马祖卡舞曲融合了马祖尔舞与库亚维亚克舞的风格,例如:《F大调马祖卡》Op.7、《降B大调与A小调马祖卡》Op.17,以及《升A大调马祖卡》Op.50。马祖尔舞与奥贝雷克舞的结合较少见,《D大调马祖卡》Op.33即属此类。部分作品还含有华尔兹(如《升A大调马祖卡》Op.41)与波洛奈兹舞(如《升F小调马祖卡》Op. 59终段)的元素,亦有以重复和弦模仿风笛或低音持续“嗡鸣”的民间乐队特征。
1825至1849年间,肖邦共创作至少59首钢琴马祖卡舞曲,堪称该体裁的奠基者与革新者。目前已有58首得以出版,其中45首于生前面世,13首于其逝世后出版,其中8首被编入Op. 67与68。另有11首舞曲作品,现今仅两首为私人收藏,至少有9首的手稿迄今下落不明。
波兰国家唱片公司Muza出版的黑胶
肖邦早期马祖卡舞曲尤具民间色彩,其结构贴近原型,旋律与调性亦仿效民歌(马祖卡原本即为歌舞形式)。Op.6与Op.7的作品将民间音乐元素(或引述,或模仿)与都市社交音乐相结合,Op.17、24、30、33与41则显现更为典型的民间结构与风格。随着创作深入,肖邦逐渐以高超技艺融合马祖尔舞、库亚维亚克舞与奥贝雷克舞的特征,发展出其独具一格的“肖邦马祖卡”语言:不同舞种元素交错于声部之中,节奏与速度频繁变化——例如将奥贝雷克的舞曲特征置于库亚维亚克的慢速中展现。Op.33与41已可见其升华民间元素之倾向,至Op.50、56与59,更臻个人风格的高度。
演奏肖邦马祖卡极具挑战,尤其是波兰民间音乐中的自由节奏(tempo rubato),也就是如何玩好timing(韵味),肖邦对rubato的解释非常风趣和准确--偷来的时间。肖邦对如何弹好rubato有明确提示:左手须如“乐队指挥”般保持节奏严谨,右手则可自由呼吸节奏,借迟疑、留连或急促抢拍等手法释放情感表达,宛如演说家激情澎湃之演讲。
Muza唱片公司的另外几种标签,其中有一些音乐宝藏
马祖卡舞曲中浓郁的波兰民间音乐元素,常被解读为肖邦对祖国的深切思念。然而,民间风格并非仅限于马祖卡舞曲;如《波兰主题幻想曲》与《f小调钢琴协奏曲》终乐章中可见库亚维亚克舞的影子,《克拉科维亚克回旋曲》序奏与《c小调奏鸣曲》小步舞曲的三声中部亦隐约透出马祖卡的气息。肖邦的钢琴作品,没有一首是只有单一风格元素的,都是多种元素的奇妙组合,这正是肖邦音乐的迷人之处。
肖邦的马祖卡广受演奏家和听众喜爱。玛祖卡原本乡间地头的农民舞,肖邦将其艺术加工后变得韵味无穷,启发了众多波兰作曲家写玛祖卡舞曲,甚至一度引发“马祖卡狂热”,但是,迄今没有谁达到肖邦玛祖卡的水平和魅力。多数作曲家难以摆脱肖邦风格的影响,真正形成个人语言者寥寥无几,卡罗尔·席曼诺夫斯基(Karol Szymanowski )(2)为其中很成功的肖邦玛祖卡继承者和发扬者,其《20首马祖卡》Op.50与《2首马祖卡》Op.62继承并拓展了肖邦的玛祖卡写作特点和艺术性。近现代作曲家如安东尼·沙沃夫斯基 (Antoni Szaowski)、(3)博莱斯瓦夫·沃伊托维奇(Bolesaw Woytowicz)(4)都写过很好听的玛祖卡。亚历山大·坦斯曼(Aleksander Tansman )(5)共创作36首马祖卡,辑成多部作品册出版;罗曼·马切耶夫斯基( Roman Maciejewski)(6)则写了约50首马祖卡舞曲。
肖邦的马祖卡标志着民族主义音乐观念的兴起。他在继承波兰民间舞曲的基础上,发展出一种全新体裁,最终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肖邦风格”。尽管其作品并非为舞蹈而作,但其结构中的重复(乐句、主题乃至整个段落的反复)仍保留了舞蹈形式的痕迹。此外,肖邦也通过和声与半音的丰富发展、对位与赋格等古典技法的运用,使马祖卡舞曲在技术与艺术上更为深邃。事实上,马祖卡是肖邦所有体裁中最频繁运用古典技法的音乐,其中尤以四声部圣咏式和声最具代表性。
尽管肖邦的马祖卡与传统舞蹈一脉相承,学界却长期争论其究竟受波兰乡村民谣影响,抑或是更广义的“民族音乐”。1852年,李斯特在一篇论述中称肖邦马祖卡源自波兰“民族音乐”的直接影响,并附有若干舞蹈场景描写。尽管这些描述并不准确,其文本却引发误读,不少学者将“民族”误解为“民间”,从而构建起肖邦马祖卡与“正宗乡村民谣”之间的神话。今日看来,肖邦的灵感来源更可能是其青年时期在华沙等城市所听到的“都市民族音乐”。
肖邦还鼓励其他音乐家将马祖卡舞曲改编为不同演奏形式。女高音歌唱家兼作曲家波琳娜·维亚尔多(Pauline Viardot)便在肖邦本人指导下,将数首马祖卡改编为艺术歌曲,并在钢琴与声乐创作方面获其悉心指点作为回馈,她将西班牙音乐的第一手资料介绍给肖邦。大提琴家奥古斯特·弗朗乔姆(Auguste Franchomme)与肖邦共同创作的《大二重奏》,还将多首马祖卡舞曲改编为钢琴与大提琴演奏版。奥地利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弗里茨·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将《A小调马祖卡》Op.67 No.4改编为小提琴曲(钢琴伴奏)。
文中提到的音乐家补充介绍:
(1)玛丽亚·什曼诺夫斯卡(1789–1831)是19世纪早期波兰最重要的钢琴家、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欧洲第一批专业女性钢琴演奏家之一。她是肖邦出生前波兰最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之一,活跃于华沙、维也纳、巴黎和圣彼得堡等地。她的演奏风格优雅精致,善于表达抒情性,深受当时贵族和知识分子喜爱。
(2)卡罗尔·席曼诺夫斯基(1882–1937)是波兰20世纪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也是继肖邦之后波兰音乐史上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人物。和肖邦一样,集钢琴演奏于作曲于一身。他同时也是音乐评论家与教育家,曾担任华沙音乐学院(今肖邦音乐大学)校长。卡罗尔·席曼诺夫斯基非常推崇肖邦,曾写过一篇著名散文《关于肖邦》,是20世纪初对肖邦最具深度的音乐与文化解读之一。他创作了 20首玛祖卡舞曲,作品50 和 2首玛祖卡舞曲,作品62,以现代方式重塑肖邦的传统,将波兰民族舞曲与20世纪和声、节奏语言融合。
(3)安东尼·沙沃夫斯基,1907–1973)出生于波兰华沙,波兰作曲家,以其新古典主义风格著称,特别擅长写作室内乐和木管作品。虽然在国际上的知名度不如肖邦或谢曼诺夫斯基那么高,但他在20世纪波兰音乐中具有独特地位,尤其在二战前后活跃于法国与波兰之间的音乐圈。1930年代赴巴黎留学,师从纳迪亚·布朗热,与美国作曲家科普兰和阿根廷作曲家皮亚佐拉等是同门师兄。沙沃夫斯基深受法国新古典主义(如拉威尔、普朗克)和斯特拉文斯基的影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