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数码 1周前实测匠子 TWB10:这才是开放式耳机该有的样子!
玩过不下 50 款开放式耳机,我早就被 “漏音严重”“低频像敲铁皮”“跑步狂甩必掉” 的通病搞得没了脾气。直到上手匠子 TWB10,才发现原来开放式耳机也能打破 “体验妥协” 的魔咒 —— 它用三大核心技术,把之前的行业痛点全给解决了,今天就带大家深度拆解这款 “六边形战士”。
佩戴:7 克超轻 + 镍钛骨架,运动党终于不用捡耳机了
开放式耳机的第一关就是 “戴得住”,这点 TWB10 做得相当极致。
它单耳重量只有 7 克,比一枚硬币还轻,戴在耳朵上几乎没存在感。我连续戴了 4 小时写测评,耳廓完全没有传统耳机那种 “压得慌” 的胀痛感,就连耳道敏感的朋友试戴后也说 “终于不用戴一会儿就摘下来透气了”。
更关键的是它的柔性镍钛记忆合金骨架。研发团队参考了 1000 多组中国人耳模型,我这种有点 “招风耳” 的耳型,戴上去也能精准贴合耳甲腔。实测跳绳 200 下、跑步 5 公里,耳机全程没松动过,对比之前戴过的某款开放式耳机 “每跑 100 米就得扶一下”,简直是降维打击。而且这骨架经得住造,我特意弯折了几十次,松手就能恢复原状,长期用也不用担心变形。
音质:防漏音 + 低频增强,颠覆开放式 “音质差” 偏见
之前我总觉得 “开放式耳机 = 听个响”,但 TWB10 的声学表现直接打了我的脸,核心靠三个技术亮点。
首先是 “隐私盾” 防漏音系统。它加了一个 10 毫米的独立防漏音单元,能定向约束声波。我在办公室放 80 分贝的音乐,旁边同事说 “只听到一点点模糊的声音,完全不影响工作”,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 “戴开放式耳机跟开免提似的”,开会听录音、听私人播客都很安全。
其次是 LISO 动态低音增强技术。它用了 12 毫米 PU + 羊毛纸复合驱动单元,还能实时补偿 20-50Hz 的低频。之前听《渡口》,总觉得低频 “飘着没劲儿”,但用 TWB10 听,鼓点的下潜感很足,弹性也够,不会像普通开放式耳机那样 “敲空桶”。就连听电子乐,低频的包裹感也能跟半入耳式耳机掰掰手腕。
最后是空间声场优化。它借助耳甲腔引导声波,三频层次特别清晰。听《加州旅馆》现场版时,吉他、鼓点、人声的位置能区分得很开,没有传统耳机的 “闷头感”。而且开放式设计能听到环境音,我戴着它过马路,汽车鸣笛声、自行车铃声都能清楚感知,安全和体验兼顾得很好。
交互与续航:双设备连接 + 25 小时续航,通勤办公全搞定
作为每天要在电脑、手机间切换的打工人,TWB10 的智能交互太戳我了。
它支持双设备并行连接,我电脑开着会议、手机放着歌,会议一有声音,耳机就会自动切到电脑,会议结束又能无缝切回音乐,不用反复手动配对,多任务处理效率直接拉满。
通话降噪也很能打。它的 ENC 双麦 AI 降噪能精准过滤环境噪音,我在地铁站测试,旁边人来人往、列车呼啸而过,电话那头的朋友说 “你的声音很清晰,几乎听不到杂音”,实测人声强度比普通开放式耳机提升了 40%,商务通话、日常聊天都靠谱。
续航方面更是 “告别焦虑”。单次充电能听 5 小时,搭配充电仓总续航 25 小时,我出差 3 天,每天听 4 小时,回来还剩电。最方便的是极速闪充,早上出门发现没电,充 5 分钟就能听 1 小时,通勤路上的音乐需求完全能满足。充电仓还有电量指示灯,剩多少电一眼看清,不用猜来猜去。
总结:开放式耳机的 “终极解决方案”
玩了这么久开放式耳机,匠子 TWB10 是第一个让我觉得 “没有短板” 的产品 —— 它用镍钛骨架解决了 “易掉” 问题,用防漏音系统解决了 “隐私” 问题,用 LISO 技术解决了 “低频差” 问题,再加上双设备连接和长续航,不管是运动、通勤还是办公,都能完美适配。
如果你之前因为 “体验妥协” 放弃过开放式耳机,那 TWB10 真的值得一试,它让 “无束缚聆听” 不再是噱头,而是实实在在的日常体验。
要不要我再针对你关心的某个点,比如运动时的稳定性测试,或者和其他热门开放式耳机的对比,补充一份更详细的专项测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