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夫,被誉为“台湾民谣之父”“台湾最美丽的声音”,他的音乐对华语音乐,以及台湾的少数民族音乐有着深刻的影响。
7月19日,这位年逾古稀的白发老者将在北京艺术中心,殷切期待与久别的朋友们相见,唱起那些曾让无数人动容的歌曲。
最早的一个故乡
最早的一件往事
是太平洋的风徐徐吹来
吹过所有的全部
——胡德夫《太平洋的风》
父亲是卑南族,母亲是排湾族,1950年,胡德夫在太平洋岸边的台东新港出生。“在我的想象当中,太平洋的风算是我的第一个故乡,而我最早的一点往事,就是等待着太平洋的风徐徐吹来。”
3岁时,胡德夫又随着父母迁居到大武山嘉兰部落。童年的胡德夫在山谷里度过无忧无虑的岁月。他的一首《牛背上的小孩》就是他童年时光的写照。而此后身在城市里的他,常常想念儿时放牛的山谷,带着对母亲和家乡的思念,写下了那首《大武山美丽的妈妈》,以纪念像母亲一样的大武山。
1971年,20岁出头的胡德夫开始在台北哥伦比亚附设商业推广中心咖啡厅做驻唱歌手。这是当时台湾为数不多的可以唱歌的地方,胡因梦、张艾嘉等台湾文艺界人士也常会聚集于此。不过,此时的胡德夫大多唱的还是英文歌。
对于胡德夫而言,他“歌路”的一大转折,则是台湾文化界重要人物李双泽问他能不能唱“自己的歌”?1974年,胡德夫举办了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唱会《美丽的稻穗》,在这场演唱会上,他唱了许多台湾少数民族的歌曲。从此之后,太平洋、大武山、田野、山谷还有童年的乡土记忆,成了胡德夫歌曲的永恒主题。
这份对于故乡的情愫,让胡德夫的歌曲既有浓浓的乡愁,也给人带来精神的抚慰。再加上他那宽厚而质朴的嗓音,还有那种岁月洗练的沧桑感,更让他的歌展现出了一种别样的厚重。大概也因此,胡德夫的歌不那么“流行”,因为只有他本人,才最能唱出这些歌的“灵魂”和力道。
人生啊就像一条路
一会儿西一会儿东
匆匆 匆匆
我们都是赶路人
珍惜光阴莫放松
匆匆 匆匆
——胡德夫《匆匆》
2005年,时年55岁的胡德夫发行了他的第一张唱片《匆匆》,收录他从1970年代以来创作与演唱的十余首歌曲。这张专辑虽然在胡德夫的音乐生涯里出的太晚,却收获了第17届台湾 “金曲奖”的六项大奖,其中的《太平洋的风》更是获得了“金曲奖”的“最佳年度歌曲”和“最佳作词人奖”。
从1971年做驻场歌手算起,时光已过去50余载。在这50多年的岁月里,胡德夫一直籍由歌声表达对家乡的怀念,对社会的思考,不断用歌声找寻回家的路。
如今,胡德夫虽已是古稀之年,但他还有太多故事要借由歌声传达。在这场“匆匆50年”胡德夫2025民谣金曲音乐会里,胡德夫将带来《匆匆》《大武山美丽的妈妈》《太平洋的风》《牛背上的小孩》等代表作,同时还以《橄榄树》表达他对“永远的大哥”李泰祥先生的怀念,且在这些“民谣金曲”里,继续为广大观众歌咏他所见过的山川大地日月星河,诉说他人生经历过的那些波涛与足迹。
“厚壮的身体里住着一个深沉的大风箱。”
——余光中
“他的歌是台湾最美丽的声音。”
——蒋勋
“他是沿着灵魂,从心里唱的歌。Kimbo(胡德夫)的创作与歌声,是台湾流行音乐的一个重要开始,直到现在,他都具有令人灵动的爆发力!”
——李宗盛
“他发明了一种属于自己的爵士, 这个境界比布鲁斯还高。 ”
——伍佰
“突然想坐下来,看书,喝自己泡的红茶,不用刻意让出耳朵,就被这个音乐交换了那个好久不见、不给人压迫感、安静的我。”
——陈绮贞